服务热线:400-600-800客服:

人物专访

《舍客》杂志对李华弌先生的采访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3-03-25来源:中国艺术大家网

  1、此次回国举办个展,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是我在国内初次登台,第一次个展,在中国美术馆及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主协办的工作都很完善,画展外还举办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有各界朋友的交流,也有跨界的关注。媒体与观众不但对当代水墨很感兴趣,更期待中国当代艺术家以传统媒介搞当代,以水墨传承搞当代的新手法和新的形势。

  2、您自己怎样评述你所专攻的“宋式高古山水”的美学特征?

  宋画的山水是中国山水的鼎峰时期,是历代的楷模。他们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大自然的认识中寻得灵感,转化为艺术的表现手法,学术上谈到中国画技法,有这样的说法,画法宋画皆备。

  精神层面上,宋朝提出大中华的理念,追求一致的最中国的概念。很多外国学者曾表示,元明清的表现形式略重些,而宋画的质朴气势更具中国人的精神,毋庸置疑,宋式高古山水在多方面都是巨碑性的,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最值得今人解读传承。

  3、一个艺术家所擅长的“范式”往往是他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宋式山水的这些美学特征是否与你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方式吻合而贴切?

  虽然绘画最重要表现自己的性格心态,是一种抽象表达的过程,但其进行的过程也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宋画非常纯净,没有污染,没有时下虚伪庸俗的个人主义痕迹。

  生活中都希望把自己的环境营造成自然舒适环保的,当今人们为环保、为维护绿色的地球不遗余力,宋代画家表现出的自然也是追求内心宁静,归一纯真清雅,即使宋代的宫廷艺术也是追求高雅脱俗的。

  宋人的生活追求和东方人的生活非常贴切,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正因为是水墨,没有化学,没有气味,从造绢造纸到画面的完成均是自然的纯粹的方式。

  4、当年习画,为何会以“宋式高古山水”作为你毕生的坚持?

  宋画山水百代垂范,庄严恢弘,具庙堂之器。

  元画中表现自己比较多,发展为元人的清高,野逸精神的画风。宋画的格局显得更沉静,所以更容易糅合我当代的情感,更具当代气质。

  这也关联到一个文化传承问题,宋画是中国绘画传统的根基,最高峰,他是永远不二的法则。我认为作为一个当代水墨画家,都应具备对传统的正确领会及尊重,它像是历朝历代中国人的讲究或是规矩,是一种深层次的素养。像2010年波士顿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师从至尚,“与古为徒”,学习就应该学最好最高的文化精神,从它的“教育”中得来新的体会,我想是我坚持的理由。

  5、当你游学西方,拥有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知识阅历背景,在这种背景的映衬下再看中国本土的古代山水画,有什么不同?

  首先,非常珍惜。我在美国专修的是当代抽象表现主义,中国水墨完全不同于任何色彩媒介,它是非常独特的具有中国气质的媒介,从他的格局、他的表现手法、历史发展,都是中国式的意象的追求。西方是抽象或者具象的表达,而中国水墨是介于主观和抽象之间东西,非常微妙的意象表达。

  有很多国外学者,在西洋的环境反观中国水墨,都非常珍惜这种独特的气质。很多中国艺术家都留洋于各国,他们在远距离,更广义的看待中国水墨更有体会。

  哈佛大学美术馆的策划人罗伯特-毛瑞在谈到中国水墨时认为,有些中国人的英语已经非常流利,但他们通常还是讲中文,望远推想,若中国有一天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军事和艺术影响力等各方面最具统治力的国家,我们也不会认为美国人会把中文当做母语而忘掉英语,同样西方艺术家也不会摒弃西方艺术而追求中国水墨,事实上,中国水墨就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语言”。

  6、如何评述张大千大师对你画风的影响或者启发?

  张大千是近现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他认真研学古法,有人说他造假画都是在向时代的最高峰挑战。

  古法是中国艺术史的一大宝藏,古法学的好,深入浅出,张大千从古法而来也一直不断地创新,他在早年钻研宋画,晚年泼墨泼彩,是他一大创新。

  他在敦煌多年,今天我们看来,他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做出非寻常的努力,他也游历多国,去过巴西、印度,也在美国加州住过一段时间,他不断学习,见多识广,对加州西海岸的树法也特别关注。他用功学古,受古启发,再思考创新,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7、本次个展上的几幅梯形和圆形“扇面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见你的功力,这种特殊的(不规则的)版式与在垂直或水平展开的大幅空间比较起来,你在创作时的笔法、心境有什么不同?

  扇面的形制除了沿用一些宋朝团扇的形制,有些也是自己设计的,但也是遵循了宋朝的优雅内涵,稳重不火气,不剑拔弩张的特点。

  扇面绘画的结构上与大幅画作截然不同。南宋时期,多小品,但其布局是将主体部分放置在画面的一侧,而另一侧却不触及,营造他们所喜好的开阔感,但我比较自由,随意的构造画面的主体方位,可依然有相当的难度,因为画面虽小,但气不能小。

  除了结构上不同,扇面的材质多为丝绸绢面,这和纸本的笔感完全不同,它的阻力,水墨的吸收速度都有很大差异。

  艺术评论家赵力先生对我的扇面也有精彩的解读,他比喻小画犹如“门镜、窗口”式的窥视,透过这扇“窗”看到之外的气象,而不是大风景缩小到扇面,是让人们通过这扇“窗”有一个景象的延伸。

  8、在传统风格中注入现代元素是全球艺术家无法规避的一条艺术创新之路,新与旧的糅合并非易事,稍不注意就会走样,画虎不成反类犬,你在创作中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

  新与旧糅合的尺度当然非常难。董其昌的一个观点解释这个平衡问题非常恰当,其言“妙在能和,神在能离”,他的这种态度一直贯穿在他一生的艺术生涯中,也指真实自然与绘画表现之间,也指学习传统和对待传统。不能像激烈派那样一味的求创新,同时也不能是泥古不化的复古者。因此学习传统的最高明处,就是既能“合”又能“离”,在“离合”中出入自如,游刃有余,要达到这种境地是非常难的。

  米芾也曾提到习书脱尽传统的艰苦。

  作为当代艺术家同样并非易事,像对所有文化的保存尺度,不是单一的用传统的办法直接画当代,要升华到精神层面上理解,两者是没有矛盾的,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技法上。当代人的表现手法是有当代多样性,是有当代的文化特征。宋人也是从多方面中理解山水,师法自然,也要走新的路,也要创新。很多画家不能理解他的精神来平衡自己,希图以一点小趣味来转移到大山水,一味的局限于小石赏景,当然是无法取胜的,反而表现往往会造成刻板,毫无生气。

  当代是一个连接过去和将来的时间段,陈列的当代艺术需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当代艺术,也就成了将来的传统,这是艺术道路上永恒的价值。

  9、你画中的树木、山石、峡谷等元素并非直接摹制古话,据说原型均来自北加利福尼亚州,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是在刻意营造一种“古中含今”“中西结合”的强烈对比?

  并不刻意。张大千也对此有过启发,他在看到加州西海岸的柏树时,对它在自然中顽强挣扎的形态,理解成中国画的骨法用笔。

  我在国外生活,从身边的环境中寻得启发,同时我也经常在国内旅游,在真实的东方自然山水中产生新的理解。

  我想作为一个真实的艺术家,他的视觉经验非常宝贵,不行万里路是无法充实的。

  10、你创作时把西洋古典音乐作为背景乐,画的却是中国的古典山水画,难道你也想为你的画作赋予某种跨越感官的“音乐性”?

  我本身很喜欢音乐,他和绘画有很多联系。古典应该理解成经典,时间的美绝对和空间的美有联络。巴洛克、罗曼蒂克、近现代、当代的音乐我都会听,音乐种结构的工整跟绘画也是有联系的,不但是营造了气氛,觉性的去做事也是种禅修。要专心做件事,首先要安静下来,经典音乐是帮助情绪稳定,喜悦心理,有助于构思和创作。

  

推荐关键字:《舍客》杂志对李华弌先生的采访

注:本网站上所有发表的内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大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本网站的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正式去描述。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