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600-800客服:

人物专访

造石艺术家张宝贵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13-04-17来源:中国艺术大家网
  编者按:“张宝贵现象”,实质上就是张宝贵的造石艺术凭借其在实业、技术与人生经历上的优势这三根支柱,而得以成长、成熟并日益显出其独到的品位、魅力与价值的一种艺术现象。这里自有其特殊性存在,但或许也不乏普遍性意义。本刊编辑部就此问题专访了张宝贵。双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涉面广泛,内容丰富。限于篇幅,由责编整理成文,在这里发表的只是张宝贵结合亲身经历与艺术实践抒发的诸多体会的一部分,对有关业内人士及广大读者或许会有所启迪。

  近年来,国内建筑界、艺术界、舆论界对你的造石艺术行为颇多关注,并冠之以“张宝贵现象”。你能否就这一话题谈点看法?

  张:1997年岁末,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展览大视野》栏目关于中国艺术博览会的报道中,曾对我进行了五分钟的采访,题目就叫《张宝贵现象》。可能是我的艺术经历和艺术行为引起了专业界的关注: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老三届知青成了艺术家,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往深究,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在艺术与实业、艺术与技术、艺术与人生这几个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或者说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你能否稍稍展开一些?譬如说,艺术与实业,你的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又从何而来?

  张:或许还得先谈谈我的艺术经历。

  我是1968年去山西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山西的20年时间里,当过农民、工人和教师,搞过艺术创作。晋南13县,县县有文物,民间艺术也各具特色,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对我今天的艺术创作颇多影响。1987年回到北京,在昌平的一个村落里,可说是“第二次插队”。

  由于命运的安排,使我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真心实意地爱上了她。十年来,命运之神对我们这些历经磨难终不屈服的探索者,在及时有效地提供了巨大精神财富的同时,又给予了生存与创作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使我得以及时地将我的艺术冲动转化为作品,而且是在非常自由、非常真诚的状态下进行创作。也许是十年来的真诚感动了上帝,在我进入清静无为无所求的状态时,社会却把越来越多的市场投入到我的创作基地,而且辐射效应越来越大。

  由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注册了一个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科技艺术公司。多年来公司为国内外几百项工程提供了相关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其中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天津迎宾馆、北京保利大厦、马达加斯加国家体育场等,仅钓鱼台国宾馆就采用了几十幅作品,其中最大的一幅近40平方米。每次收费都很低,没有体现多少商业价值,人们往往不太理解。

  但这里自有道理。若干年前,由于我的艺术市场尚未打开局面,知名度比较低,有了创作的机会就非常珍惜。那时的心里很朴实,不可能去追求过高的商业价格。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本能,很难改变,说心里话,也不想去改变了。

  有人说我的知名度提高了,应当提价了。其实,我的知名度怎么来的我自己最清楚,不就是因为报价合理些才有了机会,机会多了知名度也就高了么。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就摆不正与社会的关系。艺术观念应当超前,对艺术创作的商业价值的追求则不能超前。商业利益对艺术家的生存与创作当然重要,但处理不好有可能会成为包袱,使艺术家失去最为宝贵的东西:艺术的真诚。

推荐关键字:造石艺术家,张宝贵

注:本网站上所有发表的内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大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本网站的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正式去描述。

已有 0 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详细]